目录
专栏 流动:第六届壹江肆城建筑院校青年学者论坛成果专题
风险防控视角下城市区域网络空间结构优化研究——以武汉都市圈为例程遥;田琳;施澄;王启轩;4-9
数字足迹支持下的历史性城市景观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研究周详;孙泽仪;刘轩轩;10-15
从数值模拟、算法优化到工作流——数据协同下的数字技术实现途径王振;赵徐颖;白晓霞;16-20
流变中的场所——泉州铺境的城市治理与日常仪式王逸凡;张杰;李滢君;崔文泰;彭思翔;21-26
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环太湖近代风景区的开辟与演化谭峥;陈科豪;张天;27-31
建筑时空连续性的重塑策略——意大利吉贝利纳新城博物馆设计解析张映乐;32-37
沿江城市公共空间物理环境感知综合评价研究——以哈尔滨夏季为例李新欣;孔哲;韩依纹;白晓霞;38-42
基于水敏性设计的城市滨水空间既有建筑改造——以重庆汉丰湖宣教中心为例袁嘉;向羚丰;李祖慧;欧桦杰;熊森;43-48
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功能优化策略——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宫聪;吴竑;胡长涓;49-54
新作视窗
经验与体验——乌海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一期工程改造设计张鹏举;56-61
冰上运动馆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实践——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设计李磊;陆诗亮;郭旗;钱豪杰;62-66
阴影与结构——海南石梅湾九里二期商业街创作手记胡铮;67-71
山与海的交汇——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起点站陈宏;魏伟;何晓润;王绍森;72-76
设计研究
弹性理念下新时期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丁洁;郑少鹏;黄瑜;77-83
教育场所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共构——美国夏令营营地形态演变及启示陈玮璐;张振辉;84-90
关系网络转化视角下的社区更新思考与实践——以北京金融街天仙胡同社区更新项目为例李晓捷;李倞;边思敏;91-95
考察与研究
基于系统整合的城市滨河风貌营造分析——以波士顿查尔斯河为例杨震;李治鲜;96-101
史料及遗存匮乏困境下的传统产权地块判定方法研究——以辽宁省中小型历史城镇为例李冰;苗力;仇一鸣;许宏超;102-108
上海近代私立大夏大学两易其稿的校园空间史细读(1929—1934年)董笑笑;许懋彦;109-114
聚落与建筑研究
传统民居立面色彩语汇提取方法研究——以浙江桐庐深澳村为例张弘;韩冬辰;崔巍文;金世雄;115-119
基于方言分区视角的环渤海乡村住居形态研究李世芬;赵嘉依;杜凯鑫;120-125
“一带一路”与建筑输出
知识史视角下中国1950—1970年代援外建筑的美学与政治宋科;126-132
认识新中国早期建筑援外的三条线索刘烨;133-138
支点与缝合——“非洲之角”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援建张璐嘉;薛求理;万妍;139-145
中国援非医疗建筑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——以津巴布韦马胡塞夸医院为例唐山;李泽;康启;146-151
复合型设计输出探索——悉地国际海外实践历程解析艾侠;152-156
新观察
数字龚建;157
专栏导语谭刚毅;褚冬竹;张彤;李翔宁;1